电话图标 400-1085-001

康复设备属于几类医疗器械

在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,康复设备已成为医院康复科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康复机构和家庭护理的重要装备。而康复设备的分类并非简单的 “品类划分”,而是基于国家医疗器械监管标准、临床使用风险、技术复杂度等核心维度的科学界定。

根据《医疗器械分类规则》(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),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为第I类、第II类、第III类,康复设备作为“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”大类下的产品,其分类同样遵循这一核心原则。

I类设备:风险较低,常用于日常的健康监测和简单的辅助治疗,仅需备案即可上市,生产企业需具备基本生产条件,如基础康复训练球、悬吊、天轨等设备;

II类设备:风险中等,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的审核,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,需通过产品注册检验、临床评价后方可上市,监管要求更严格,如一些理疗、体态评估、足底压力等设备;

III类设备:风险较高,通常涉及到重要的生命体征监测、复杂的治疗方法及手术器械等,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,注册审批流程更复杂,如心脏支架、人工关节等设备。

康复设备的市场需求呈现“分层化、场景化”的特征,I类设备作为基础标配,II类设备作为核心支撑,III类设备则提供生命保障。这些设备的市场需求正逐年上升,推动了相关技术和生产的升级。

按风险等级匹配使用能力:家庭优选I类设备,需根据医嘱合理选择II类设备,III类设备须在医疗机构监管下使用。

按康复阶段适配设备类型:应根据康复进程选择合适设备,形成“医院-社区-家庭”的康复链条。

全流程核验资质合规性:购买时需核查相关资质文件,确保产品安全与售后服务。

随着银发经济的持续升温,康复设备的分类体系也在不断优化。202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(修订版)》中,新增了“智能康复设备”子类别,将具备AI监测、远程指导功能的康复设备纳入II类或III类管理,既鼓励技术创新,又强化风险管控。随着国产康复设备技术的突破,III类设备的国产替代率将进一步提升,II类设备将向“小型化、家用化”转型,I类设备则会融入更多智能化元素,形成覆盖全场景、全周期的康复设备供给体系,为银发群体的健康保障提供更坚实的支撑。